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媒体报道

“洋白菜”是怎样变身中国种的?

甘蓝新品种长出来是这个样子滴


    农民日报新闻客户端济源电(记者 王泽农)5月12日,虽然已经过了盛花期,河南省济源市王屋镇甘蓝育种基地黄花依旧灿烂,蜂蝶上下飞舞——由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主办的甘蓝规模化制种新技术与新品种展示活动正在这里举行。中国唯一的AAA级专业化种子生产企业济源绿茵种苗公司王经理告诉记者,这些蜜蜂都是公司花钱“雇”来的,一般每亩地需要一到两箱蜜蜂,太少了授粉不充分,太多了蜜蜂“吃不饱”会飞到远处采集其他作物花粉,会影响基地甘蓝种子的纯度。“这个‘度’要拿捏好还不太容易呢!”

 

 

仔细看!现场的蜜蜂在飞舞。用手机能捕捉到这个场面还挺难呢!
 

    济源市是愚公移山传说的所在地,北有太行山屏障,南有黄河区隔,形成了独特的地理结构,初夏季节气候温和、少雨,冬季极端低温少,是理想的蔬菜种子产区,有太行“种谷”之称,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繁育基地。
    甘蓝属十字花科,又称洋白菜、花菜、包菜、大头菜,原产于地中海沿岸,以前种子都靠国外引进,一旦出现“水土不服”现象,农民往往束手无策。现在我国各地都能够广泛种植,成了百姓餐桌上的常见蔬菜。它能够变得如此“家常”,我国农业科研人员功不可没。年届八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蔬菜遗传育种专家方智远这次又来到济源的甘蓝基地。过去的20年里,每年他都会来三四次,绿茵蔬菜种子工程院士工作站就设在这里。作为蔬菜制种领域的泰斗级人物,方院士关注甘蓝50年,为“洋白菜”变身中国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甘蓝类蔬菜遗传育种团队首席专家杨丽梅介绍,在方院士的率领和影响下,中国农业科学院的甘蓝类蔬菜遗传育种团队发扬愚公精神,20年如一日在这里致力于规模化制种,年制种面积由最初的几十亩到现在的2000亩,品种由最初的几个到现在的30多个,种子年产量约20万斤,新品种可推广面积达到300万亩。使得育种科研成果得到快速推广,繁种企业得到快速发展,同时带动周边蔬菜制种基地发展,各种蔬菜年制种面积超过1万亩。今年团队在济源基地安排繁殖雄性不育甘蓝新品种27个,面积近700亩,目前种株生长良好,花期相遇,亲本纯度合格,预计总产量可达10万余斤。
    她说,本世纪初甘蓝杂交种繁殖杂交率一般仅为90%左右,种子单产仅20-30kg。现在由于实现了雄性不育系的规模化制种,创新了冬前割球、覆盖二膜等花期调控技术,使种子杂交率达到100%,发芽率也由约70%提高到90%以上,种子净度达到99%以上;种子单产一般达到50kg,高的甚至达到100kg。参加这次甘蓝新品种示范的品种有中甘21等6个甘蓝新品种。其中中甘21是农业农村部主推甘蓝品种,201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它5个为最新育成的早熟圆球甘蓝新品种。
    据了解,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甘蓝类蔬菜育种团队自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甘蓝杂种优势育种研究,先后突破自交不亲和系和雄性不育系育种技术,育成满足不同时代需求、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甘蓝系列新品种30余个,先后于1985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1991、1998及2014年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现在全国甘蓝类蔬菜70%都出自这个育种团队。
    伴随着制种产业的发展,基地农民也实现了脱贫致富,甘蓝制种每亩单季收入一般在4000元左右,最高可达12000元,是种植粮食作物收入的4-10倍。菜农老周高兴地说:“以前村里土房多、砖房少;粮食作物多、经济作物少;没钱人多、有钱人少。现在全颠倒过来了!”

 

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蓝类蔬菜遗传育种团队和有关领导在新品种示范现场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张合成考察了基地现场,感慨地说:“愚公精神就是钉钉子精神,方智远院士的团队20年来的实践充分体现了这一精神。目前我国农业领域还有70%的科研成果没有得到有效转化,农业科技工作者要发扬这种扎扎实实的工作作风,建一个好团队,找一块好基地,联系一个好企业,实现科技兴农,助力乡村振兴。”
http://cms.farmer.com.cn/nk/60859.jhtml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

邮编:100081

电子邮箱:ivfcaas@caas.cn

传真:010—62146160

电话:010—82109520